鹽行禹帝宮位於臺灣臺南市永康區鹽行里,是主祀大夏聖帝(大禹)的廟宇,舊稱禹帝廟。
鹽行禹帝宮的由來可追溯到明鄭時期的洲仔尾鹽場,據《永康鄉志》的記載,明鄭時期在鹽場西南邊建有茅屋,主祀西楚霸王項羽,此外也供奉屈原。
到了清朝時期,才增祀夏禹並奉為主神,但祭典仍以項羽為主。
1726年(雍正4年)洲仔尾鹽場以新港溪(鹽水溪)為界分成洲北場與洲南場,廟宇也從茅屋改為瓦房。
1777年(乾隆42年),在洲南場東南的禹帝廟年久失修,知府蔣元樞捐俸重建,並擴增規模,當時所建的廟宇在今址西北的舊厝地仔。
禹帝廟在1861年(咸豐11年)(1861年)與1897年(明治30年)有重修過。
1946年(民國35年) 12月5日新化大地震,禹帝廟被震毀,隔年(1947年)於南邊的「皮寮」重建,也就是現今位置,並更名「禹帝宮」。
1954年(民國43年)1月21日夜,祀奉水神的禹帝廟遭遇火災。同年由蔣吉池再次重修。
到了1994年(民國83年)再次重建,次年落成,也就是大家現今看到的廟貌。
禹帝宮主祀大夏聖帝(大禹),以及屈原大夫、伍員大夫、楚王(項羽)、奡王(韓奡),合稱「五水仙尊王」。
禹帝宮內供奉的諸葛孔明,原本是供奉在過去位於鹽行路80巷一帶的小廟之中,過去是低漥水塘,因有孔明廟,當地被稱為孔明公窟。
又因為該地在鹽行北邊,所以也叫「北頭仔」。早年據說每逢神誕就有信徒請五棚野臺戲,俗稱「孔明公五棚鬥」。孔明廟倒塌後未重建,神像安置到禹帝宮中。
奉祀:大夏聖帝、太子爺、諸葛孔明、蔣元樞、福德正神、註生娘娘、觀音佛祖、彌勒佛、地藏王菩薩、齊天大聖爺、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十八羅漢尊者、康府元帥、趙府元帥、田都元帥
地址:臺南市永康區鹽行路鹽行里27號
創建年代:1777年(乾隆42年)
目前建築修築年代:1994年(民國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