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世紀由荷蘭人繪製的老地圖中,倒風內海範圍包括現今臺南市北門區、新營區、學甲區、佳里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一帶,內含四大港口:鹽水港(月津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麻荳港。這裡曾是臺灣對外貿易最重要的門戶之一,也是平埔西拉雅族的根據地。
近年來對於水堀頭遺址、麻豆社文物等的考掘、記錄,重塑此區域的自然生態與生活型態轉變歷程,是了解臺灣早期人文歷史發展的重要項目。麻豆區水堀頭一帶所留下的一處三合土結構遺跡,於2002年被認定為數百年前的古港碼頭,附近的西寮過港貝塚與水堀頭遺址也陸續發掘出大批距今兩千年前的史前文化。2003年,臺南縣政府指定麻豆鎮「麻豆港水堀頭遺址」為縣定古蹟,並推動建設「蔴荳古港文化園區」,重現蔴荳古港的港區水域與碼頭貨棧場、古井、鳳池、龍喉遺跡、平埔族蔴荳社場景,並成立「倒風內海故事館」。
故事館融合漢人閩式建築的紅磚與平埔族式的竹管厝建築型態,斜面造形與牆面波紋,表現船隻出港或入港的意象。展區樓層規畫分別為:一樓為出土文物展示區及倒風內海情境體驗區、二樓為麻豆港傳說及考古典藏室、三樓為倒風內海故事區。來到蔴荳古港文化園區,可以深入了解倒風內海發展史、體認先民的歷史生活場景。
麻豆港位於現今水崛頭,近年因為考古發掘與歷史研究,確認三合土結構遺跡是麻豆港碼頭。
水崛頭遺址雖然只是麻豆市區北側的農地和一條不起眼的排水溝,但是在200-400年前這裡可是繁盛的倒風內海麻豆港,這港口位於台灣西南平原中段一個廣大的內海,臨著台灣最大的平埔族原住民社-西拉雅族麻豆社,麻豆社勢力範圍大約以現今麻豆區為中心,包含今天的麻豆、官田、下營、六甲、新營等地,在荷蘭時期麻豆社是擁有三千人以上的大部落,是當時台灣最強大的一社,而且早就和來到台灣沿海捕魚的漢人有密切往來,漢人約在17世紀後半,來到了台灣,清代就形成了牛稠、麻豆庄,繁華的水崛頭港口除了輸出肥沃土地所生產的糖、太菁、米穀之外,也輸入日用陶瓷、生產工具,扮演今日麻豆、官田及附近區域對外出入口的角色。
港口最後因為淤積而消退了功能,漸漸埋沒形成遺址,淡出歷史舞台,也從地方的記憶中消失
透過考古學家的發掘,我們得以認識這個港口原來的樣貌,確認港口是由港域、碼頭坡道、貨物堆置場及聯外道路等部分組成,而且在港域之外有一條航道向西北聯繫倒風內海,東側也有一條南北向的交通大道,是當時連通台南府城到諸羅縣城的交通要道。
水崛頭碼頭坡道結構是以糯米、糖漿、蚵殼灰為原料,填充破碎磚、瓦、陶、瓷等生活物質混和築成。
越過航道的上游有一座水崛頭橋,有一塊清朝時期的水崛頭橋碑,曾經述說著修橋的盛事。
鳳池水域位於三合土碼頭結構東北側,長約30公尺、寬約10公尺,滿水位時水深約80公分,是水崛頭碼頭聯外港道的交接處。
1950年代,由於水崛頭湧泉再現,當地信徒根據王爺顯靈指示,由乩童至水崛頭碼頭插香重喚龍喉,信徒相爭展開清除鳳池、龍喉清除動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