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五妃廟附近,這裡在清朝時期稱為魁斗山,但魁與桂的音相近,所以許多文人、墨客取諧音稱桂子山,但因為這一帶在清朝時期是一片荒蕪,蔓草雜生,少有人跡,也因此又有了鬼仔山的稱號。不過在這裡可是埋葬了明寧靖王朱術桂的五位妃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
1681年(永曆35年、康熙20年),鄭經去世,馮錫範、鄭哲順、劉國軒等發動東寧之變,殺死世子鄭克臧,立鄭克塽繼位。1683年(永曆37年、康熙22年)7月16日施琅攻下澎湖之後,寧靖王朱術桂決心殉國,召集妾侍說:「孤不德,顛沛海外,冀保殉國,以見先帝、先王於地下,今大勢已去,孤死有日,汝輩幼艾,可自計也。」隨侍在側的五妃皆泣對曰:「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而後相繼自縊於中堂。朱術桂親自殯殮後,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便感慨的在牆上寫了「自認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寧海,總為幾莖頭髮,保全遺體,遠淺外國,今四十餘年,以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髮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作。」
隨即派人將寧靖王印交託鄭克塽,然後辭別天地祖宗,自盡於大堂之上。
五妃廟原來只是一簡單的墓塚,清朝時期才立墓碑,1746年(乾隆11年),巡台御史六十七與范咸命、海防同知方邦基修墳,並在墳前建廟祭祀。今日所見之規模則大致是日治時期大修的結果,而光復後最近一次的修護在民國66、67年。
五妃廟園區整體的總面積有三千多坪,由四條街道定出相當完整的範圍,約呈現方形,四周以老古石砌成擋土牆,北面有石階上下,五妃墓跟廟宇約位於中心點,實際占地僅二百多坪,面積不大。五妃廟座西南朝東北,是一座單進二護龍式建築、應的燕尾翹脊屋頂。正殿前立四柱歇山馬背式屋頂的拜亭,正面微微斜入在入口形成退縮的空間,稱為八字牆。
五妃廟建築特色在於它是墓廟合一,墓塚就在廟宇的後方緊密相連,墓碑就直接嵌在廟後牆面上,刻著「寧靖王從死五妃墓」的字樣。而它正殿屋頂下的楹架數目有8根,與一般廟宇採奇數楹架不同,這也是匠師建廟時,遵循「陽奇陰偶」的民間禁忌所致。廟的背面,墓塋隆起,四周老樹垂蔭,芳草碧綠,讓人有思古之情。
廟內掛有名留青史、貞靈咸著的牌匾,正殿奉祀五尊五妃神像。案上置有刻著「五妃墓」的乾隆年間的石香爐,而且放有梳妝用品,這算是五妃廟獨有的。繞行至正殿後,見刻有「寧靖王從死五妃墓」墓碑。
由於五妃廟從死義大,立範垂憐,令人感懷無窮,後人詩詠讚嘆不絕,其中在大南門碑林中,尚存1746年(乾隆11年)所立的「五妃墓道」是由巡台御史范咸的絕句
天荒地老已無親,肯為容顏自愛身,遙望中原腸斷絕,傷心不獨是亡人
連橫也曾作詩,讓人能勾起淡淡的哀傷
一鉤新月淡黃昏,環珮生殘冷墓門,行過桂山山路下,落花無數美人魂。
廟右有小祠,碑銘刻「義靈君之佳瑩」,為義靈君墓,係當年尋死二侍宦埋骨之處,是後人有感於二位太監地位低微,卻能如此忠烈,在五妃廟崇祀忠魂義靈。
這株金龜樹,恰好立於五妃廟正後方的墓塚上,金龜樹,在三百多年前由荷蘭人引進臺灣·當時引進的最早落腳點應該就是臺南市了,目前臺南也是全臺擁有最多金龜樹珍貴樹木的一个城市可說是府城的特色
五妃廟外石碑:
日本來台後,五妃廟因年久失修,遂為荒煙蔓所鎖,1927年(昭和二年)愛國婦人會台南州部長偶訪其地,感慨良久,乃率先倡修,擴而弘大,於荒陋廟宇煥然新象。碑文詳述五妃廟沿革與本次重修經過,末附四言詩一首,歌頌五妃節烈,撰文者為日人台南州知事喜多孝治。五妃從死義大,立範垂遠,世人感懷,馳念無窮,是以歌頌贊嘆,歷久不衰,觀日人之作亦是如此。